时尚商业Daily 2025/7/16 作者:舒奇
全球奢侈品在放缓周期下开始分层。
我一直觉得,奢侈品真正的分水岭,不是价格,不是比拼广告,也不是明星阵容,而是当市场进入周期性放缓时,谁还能被无条件信任。
2025年第一财季,历峰集团交出了一份让人意外稳健的成绩单,珠宝业务大涨11%至39.1亿欧元,已经逆势连续三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卡地亚和梵克雅宝,几乎成了这个奢侈品行业寒冬里的暖流。
值得关注的是,梵克雅宝去年还首次跻身奢侈品全球前十收入排行榜,营收高达39亿欧元,同比增长8%。梵克雅宝自2013年的7.5亿欧元起步,十年间增长超过五倍,是珠宝品类中表现最抢眼的新贵。
与此同时,同样在珠宝金字塔顶端的Tiffany,却安静得出奇。在LVMH的多次财报中,Tiffany甚至没有单独被提及,像一个掉队的品牌,目前Tiffany被归到LVMH集团钟表与珠宝业务部门,该部门第一季度没有增长,去年则下跌了2%。
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Tiffany跑不赢行业,它明明有知名度,门店也开得多,Beyoncé和Jay-Z为它拍了大片,旗舰店改成了艺术空间,品牌也非常努力的做各种营销,但为什么卡地亚和梵克雅宝就是能在这个周期里站得更稳。
我觉得答案藏在一个词,那就是信任感三个字。
卡地亚和梵克雅宝给人的感觉,是那种你不用问价格、不需要理由、甚至不需要犹豫就会购买的品牌,Love系列、Juste un Clou、四叶草——这些不是产品,是符号和是情感。你送自己一枚钉子戒指,不是因为它酷,而是因为它帮你把某段人生钉在记忆里,你戴上梵克雅宝的四叶草,不是为了别人看到,而是你认出另一位女性身上有同样的图案时,彼此会心地微笑——我们是同类。
而Tiffany,它曾经有这种魔力。蓝色盒子在二十世纪是某种浪漫的代名词,是第一次被送礼的兴奋,是买得起的奢侈品的起点。但消费者变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逻辑已经从买贵的变成买对的。他们不再追求炫耀,而在寻找一种情感归属。对他们来说,奢侈品不再是价格问题,而是身份的问题。
卡地亚和梵克雅宝赢在这里,它们从不急于扩张,从不请明星代言,也从不靠爆款博眼球。它们讲典藏和陪伴,它们的客户管理不是CRM,而是一种几乎门徒式的运营。
反观Tiffany,它太急于成长了。
银饰、香水、手表、联名、跨界……产品线不断下沉,品牌身份却越来越模糊。它试图用大都会文化讲全球故事,却发现纽约的浪漫并不能被上海、迪拜、首尔无缝接受,它想要被重估,但消费者还没准备好,老客户觉得它变贵了,新客户却还没信服它值得更贵。
这是轻奢转顶奢最危险的阶段,价值逻辑断裂,消费者只能用感觉来判断你值不值。而这,恰恰是卡地亚和梵克雅宝最不缺的东西。
更深层的问题也许是,Tiffany至今仍没有从“送礼品牌”过渡到“自我表达品牌”。
在它的广告语里,总有人在“为谁买”,而卡地亚和梵克雅宝早就明白,在今天的世界里,真正的奢侈,不是别人给你什么,而是你能为自己挑选怎样的礼物陪伴。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消费主义的奢侈时代,增长不再靠门店数量或杂乱的流量,而Tiffany还在零售的逻辑里绕圈子。
我不怀疑Tiffany的努力,也不否定它的潜力,但如果不能重塑消费者心中的那层信任感,再多的翻新、联名和代言,终究只是漂亮地停留在原地。
从“被送的礼物”变成“主动的选择”,Tiffany 还在半路。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