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您好,暑假结束了,这个假期有没有走进影院看电影?本期书单精选我社电影话题图书12种,翻开书,总会有一段文字等待与您共鸣。
我们相信,您最深沉的阅读,必将造就最充实的时代。
1.互鉴与共进:海外电影引进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张雷 王牧耕 著
2025年7月
本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影片及制片机构如何从“外来者”逐步融入本土市场,并最终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书以产业链全流程为脉络,深入探讨了海外引进片在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及衍生开发等环节对中国电影产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具体电影企业与机构在面对海外引进片竞争时所展现出的竞争态势与合作实践。本书兼具学术理论深度与产业实践价值,不仅为解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规律提供了系统性分析框架,更为电影行业从业者探索产业升级路径、政策制定者完善市场机制、学术研究者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与参考。
2.中国当代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
刘丽菲 著
2025年7月
本书以1979年以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观照的基础上,考察了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嬗变,探讨父子关系变化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并认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呈现出了“有父”“审父”“无父”“寻父”的嬗变轨迹。
3.东欧电影导论
王文斌 著
2024年11月
本书是国内学界最早对东欧电影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之一。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东欧电影为研究对象,从捷克、波兰、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等重要国家中精选出代表性导演及电影现象进行深度分析,以点带面试图呈现东欧电影全貌。在结构体例方面,围绕“类型和风格”这一写作线索,以“类型”为经,以“风格”为纬,分别从东欧电影的战争图景、喜剧风情、文化寓言、先锋实验、跨国剪影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最后总结了东欧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贡献。
4.数字时代电影档期策略研究
王锋 著
2024年3月
本书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深入考察档期关联的宏观和微观要素,联系20多年的春节、暑期、五一、国庆档期等的具体实践,揭示大、中小成本电影和文艺片、纪录片的档期规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电影的上映率、国产电影的票房收益,提升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档期理论体系。
映演时代:中国电影放映史(18971949)
林吉安著
2024年3月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探讨自1897年电影传入至1949年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放映史著作。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全书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的发展面貌,并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场域理论,深入分析了影响电影放映的多重话语。纵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放映史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抑或观众、媒体、知识分子以及社会舆论,都对电影放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诉求。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电影放映,使电影放映成为承载多重话语的文化实践。也正因如此,中国电影放映史不仅是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史和消费史,更折射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网络电影产业研究
司若 黄莺著
2024年3月
本书在细致梳理中国网络电影发展背景与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视频平台的分账制度与营销模式,并通过对创作主体的深度访谈,详细描绘中国网络电影IP开发与发行营销的行业现状,进而对网络电影不同内容类型与案例进行多角度剖析,并详细分析了网络电影的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本书研究视角全面,资料翔实、剖析到位,对于网络视听行业研究者与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跨文化空间里的男性气质互动:以世纪之交的李安电影为例
张玉敏著
2024年3月
本书将世纪之交李安(Ang Lee,1954)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作为研究对象,以多部李安电影为例,采用中西方性别理论分别对这些电影进行跨文化解读,探讨李安电影中男性气质的丰富内涵。书中对中国传统男性气概内涵的发掘,将有助于我们从多元的视角和全球化的高度重新审视当今社会对男性气质的认知和个体男性气质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有利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进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维研究
李启军等著
2023年12月
本书在整体上采取网络辩证思维方法,从“历时考察”“政治美学”“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叙事特征”“未来向度”描画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六个面相”;在具体作品及其具体主题、故事、形象等分析中,采取符号学和叙事学方法,以准确把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像的独特性,深入理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所作的探讨,既有电影本体的,又有电影文化的;所作的考察,既有历史整体的统观,又有作品文本的细读;所作的阐述,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审美的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的标举等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尴尬的笑——英国喜剧电影研究
张韵著
2023年6月
本书运用多维度史学分析法、跨学科文化研究与理论批评范式,以“历史文本文化”为研究路径展开,以历时性的英国喜剧电影史序为纵向线索,以共识性的英国喜剧电影文化为横向坐标,力图还原英国喜剧电影独具一格的民族风貌。作者通过史学流变剖析“英式幽默”的民族想象与文化认同的有效性,深入电影文本,探寻其“尴尬的笑”的趣味生成,并探讨流行喜剧、社会症候和“英国性”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论证英国喜剧电影的喜剧策略是在其历史中不断通过构建、维持和重构“英国性”而实现的。
从“影戏”到“电影”:关于早期中国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的辨正
王彬著
2023年5月
本书深入历史的褶皱和缝隙,以问题为导向,回到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原境和文化文本中,考辨“影戏”“电影”等概念的语境内涵及语义演变,探查从“影戏”到“电影”这一语汇变迁的具体历史过程,发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完成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的溯源工作,辨识和凸显其鲜明的原创性和中国性,从而正本清源,廓清“影戏论”不过是一种子虚乌有的学术想象和理论误认而已。
别样的风景:解码泰国电影
崔颖著
2023年5月
本书从泰国电影史、泰国电影新浪潮、泰国类型电影创作、泰国电影产业发展等几方面对泰国电影进行了全面介绍。作为亚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确立了本土电影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出风格独具的电影范式,并通过对民族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国家历史的记忆与叙述完成了自身主体性建构,成为又一代表性的亚洲电影新势力。
西部电影与文学互动发展研究
周仲谋等著
2023年2月
本书对中国西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不同时期这种关系的特点及变化,尝试总结西部电影发展的经验得失。本书结合丝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创新性传承,探求西部电影与文学良性互动的新路径,致力于推动新时代西部电影与文学形成新的聚焦点与合力,实现意识形态表达、艺术审美呈现、商业价值诉求的和谐共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丝路文明,向世界展示崭新的中国西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