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境外

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图①—图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现场。唐 克、翁奇羽、刘宪国摄(人民视觉) 图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宋家儒摄(人民视觉) 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

图①—图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现场。唐 克、翁奇羽、刘宪国摄(人民视觉)

图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宋家儒摄(人民视觉)

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主题展览开幕一个多月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走进展厅,从“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到“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再到“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主题展览共分八大篇章,展出1525张历史照片和3237件珍贵文物,其中1/3珍贵文物为首次公开。除了传统展陈形式,本次展览创新运用全息影像、透明展屏和AI交互技术,再现抗战历史,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身临其境的观展

走进“缅怀英烈”的展区,站在巨幅电子屏前,笔者深鞠一躬,通过电子屏的动作捕捉和交互反馈技术,成功献上一束洁白的电子菊花——成为第49725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烈士献花的参观者。

“此次展览我们突破了传统展陈方式,特别注重通过技术创新让历史‘活’起来,让观展者参与进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说。

转过长廊,一阵低沉而清晰的声音传来:“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抗战家书视听空间内,声、影、光深度交织,听着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看着大屏幕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的视频,不少参观者止不住地抹眼泪。

“爸爸你看,我来到七大会议现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兴奋地坐在中共七大会议复原现场的长椅上挥手。鲜艳的党旗、复古的桌椅,瞬间将人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除了虚拟化技术,舞台化场景复现等方式也让参观者得以身临其境,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里每一处布置都是经过严谨的历史考据,按照原样进行复原的。”志愿者讲解员对围拢过来的参观者说。

漫步展厅,既能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裸眼3D技术让文物突破展柜限制,在空中立体旋转,电子书交互平台让参观者轻触屏幕就能查阅珍贵史料;还能看到许多寻常又特别的展品,比如一个刻着“军人魂”的饭盒,一只写着“共赴国难”的茶杯,一个写着“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的灯柜以及一位父亲在儿子出征抗日前送给他的一面“死字旗”,上面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这样的办展方式,也让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以前带孩子看展,面对文字形式的展板,孩子往往印象不深,这次他却主动研究每个互动装置,还追着问背后的历史,这就是互动的魅力。”一名来观展的家长说。此次主题展览摒弃了“一摆一挂”的传统展陈形式,利用台式中心展柜、开放式展柜、情境式展柜和互动式展柜,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正因如此,带孩子观看抗日主题展,成为今年许多家庭假期出行的新选择。在社交媒体上,来此参观的网友留言:“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呐喊。这里铭刻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记录着先辈用血泪换来的和平。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处处可见艺术,是本次展览另一重惊喜。恢弘的战争题材油画、凝练民族气魄的雕塑,与老照片彼此呼应。本次展览实现了在大型展览中首次邀请艺术家全程参与设计指导与艺术品创作,让史实与美学深度融合。

“展览从一开始的偏暗色调,一步步明亮起来,从暗到明,寓意着我们的抗战不断走向胜利。”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从南京大屠杀展区的沉郁黑暗,到胜利时刻的辉煌光明,色彩的情绪转换无声却有力,引领观众沉浸于一段永志不忘的民族记忆。

光影流转,昔日的苦难与抗争,已化作精神坐标。借助新技术、新语言、新审美,历史得以生动呈现,为一个民族的前行,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跨越国界的情谊

穿过人群,笔者来到展览第六部分“得道多助”展区,墙面上的互动相机装置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伸手轻触屏幕,法国医生贝熙叶、美国记者斯诺、德国友人拉贝、印度医生柯棣华等国际友人的面容依次浮现。指尖一点,5秒倒计时后,一张跨越时空的合影即刻生成。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展区,呈现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人民与国际组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给予的宝贵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学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李庆辉说。

沿着展厅往前走,展馆上空,两翼飞机、单翼飞机整齐排布。墙面投影正循环播放“苏联空军志愿队”的黑白纪录片,记录了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抗击日寇的情景,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就是其中之一。

“我像体验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库里申科曾说。1939年10月,他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座机受损,壮烈牺牲。如今,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飞行员们的照片、影像正在纪念馆中展出,赫留金、盖达连科、苏普伦……一个个不能忘却的名字,在参观者口中被反复念起,更牢记于心。

继续向前走,展墙上,“飞虎队”“驼峰航线”几个大字,仿佛仍在无声讲述那段穿越烽火、跨越险阻的历史。据统计,在驼峰航线上,一位飞行员平均飞3次就会牺牲。作为一支空中作战队伍,美国飞虎队在中国作战期间击落日本军机2600多架,击沉、击伤舰船44艘,击毙日军6万余人,为中国抗战注入了急需的空中力量,2000多名飞虎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

李庆辉在一张黑白照片前停下了脚步。照片中,在一众飞虎队士兵中间,一个小小的身影格外醒目——那是一个3岁半的中国孩子,穿着合身的军装。“这个孩子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被驻守昆明总部基地飞虎队队员发现。队员们毅然收留了他,并为他取名小老虎·乔,他成为飞虎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李庆辉指着照片说。

这个小小的身影,成为了飞虎队辗转征途中一抹温暖的记忆。直至1945年8月,飞虎队撤离中国,小老虎·乔也随之失去音讯。2013年,飞虎队老兵杜尔森仍念念不忘,委托儿子在杂志刊发寻人启事,可惜至今未有回音。岁月无声,这张照片,却永远铭刻下中美两国人民在烽火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主题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不同职业、不同国际组织中反法西斯战士与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的身影。

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匈牙利裔美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从事不同职业,或手持手术刀救死扶伤,或身扛摄影机记录真相,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永恒纽带。

一段段跨越国界的生动故事,见证着跨越国界的守望相助。面对法西斯侵略,中国人民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联合在一起,力量在并肩战斗中凝聚,希望在生死相依中传递,共担风雨,携手走向胜利。

穿越时空的传承

“张自忠、赵登禹、彭雪枫……”在展馆的“缅怀英烈”区,一张巨幅电子屏幕缓缓闪动,英烈的黑白照片在AI技术的修复下重新焕发色彩。模糊的身影变得清晰生动,仿佛跨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

屏幕前,一位身坐轮椅的老人眼眶湿润,他身着当年的八路军军装,凝望着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唯一健在、今年已99岁的抗战老兵杜士林。他11岁时便加入了八路军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自学日语,收集情报,帮助游击队搞破袭战,后来,其所属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129师。战火中,他的左手断掉3根手指。

看着面前屏幕中的战友,杜士林干瘦的右臂颤巍巍举起,向他们敬礼。“这次来北京,也是想替牺牲的战友多看看今日的中国。”杜士林激动地说。

展厅里人头攒动,不少人被眼前这一幕触动。来自吉林省志远中学的高一学生小吴便是其中一位,他特意选择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前来参观。

小吴告诉笔者:“我刚刚在参观时看到一张沈忠明同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让我印象深刻。”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是本次展览首次公开的珍贵文物,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沈忠明,中共党员。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重兵包围卢沟桥回龙庙,企图抢占战略要地,沈忠明受命驻防,以步枪、大刀与敌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壮烈牺牲。

在护国安民的战火中,年轻的生命前赴后继。展厅中,第29军第219团第3营第10连连长孔宪全的委任状引人驻足,看似一纸公文,背后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保家卫国,年仅29岁的孔宪全率领120名官兵,在夺桥与守桥的战斗中,用生命和鲜血践行“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誓言。

历史从未远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鲜活的生命与不屈的信念。小吴感慨:“革命烈士奋起抵抗侵略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最好的激励。”

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历史在眼前愈加清晰,在馆区出口,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留言簿上留下感受。72岁的老人写下“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稚气未脱的孩子一笔一画地写下“我要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年轻学子则坚定地表示:“先辈为民族尊严不惜一切,我们应深耕学业,用知识智慧为强国建设出力。以学术之力,铸强国之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字迹,却传递着同样的心声——铭记,是为了继续前行。

如今,再次走向卢沟桥,宛平城墙上留下的弹坑依旧触目惊心,无声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桥下,永定河奔流向前;桥边,高铁飞驰而过,时间改变了城市的模样,却无法抹去那段共同的记忆。

百岁老兵的敬礼、儿童稚嫩的笔迹、青年坚定的誓言,共同汇聚成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厅里的光影与文物,让我们看见先辈们的担当与奉献,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是对历史最深沉的致敬。(严 冰 敖 宇 梅钿梓)

(洪铭楷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05 版)

责编:李驿达、姚凯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热点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dianxinwen.cn/50284.html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