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单机

《北海鲸梦》:回不去的捕鲸船与从地狱爬回来的人

  说起BBC出品的英剧,“冷峻复古”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北海鲸梦》就把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和HBO的“黄暴污”、网飞的脑洞神剧不…

  说起BBC出品的英剧,“冷峻复古”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北海鲸梦》就把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和HBO的“黄暴污”、网飞的脑洞神剧不同,BBC拍起这类历史题材剧集,简直像是给银幕泼了一层逼真的冰霜,几乎能让人从画面中嗅到那股极地的咸湿气息。

  这一切,得归功于原著的质地与剧组的野心。原作改编自伊恩·麦奎尔同名小说,这本《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本身就以冷峻、残酷和文学感见长。为了把北极之境拍到骨子里,剧组不惜远赴北纬81度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实地取景,连主要戏份都在真正的捕鲸船实景完成。你在剧里看到的肃杀、不适,和演员们在极寒中结实的冻红脸颊,其实都是真实的——这种气质是棚内绿幕拍不出来的。

  19 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余温尚未散尽,第二次工业动力已在资本与技术的共振中暗潮汹涌。石油灯具与煤气灯的普及迅速挤占鲸油“照明霸主”的地位,曾被誉为“液体黄金”的鲸油价格雪崩式下跌。英国东海岸港口城市赫尔——此间大英捕鲸业的象征——在不到十年间从“桅杆森林”变为“空旷坟场”。

  捕鲸船船东一面面对巨额设备折旧与银行逼债,一面目睹熟练船员被新兴蒸汽航运业“高薪挖角”。在这场产业断崖与资本失血的双重冲击下,一艘艘老旧的捕鲸船被搁浅于船坞,等待一场足以“回光返照”的金融豪赌。巴克斯特的“骗保计划”由此浮出水面;在海上保险条款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与监管盲区中,沉船被合法化包装为“意外”,巨额理赔则被演绎为“最后的投资回报”。

  要让欺诈计划落地,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人”——具体而言,是一群对未来失去讨价还价能力的人。巴克斯特与船长卡文迪什深知,唯有将船员结构锁定在“社会失范者”与“制度缝隙漂流者”身上,才足以保证阴谋的密不透风。

  帕特里克·萨姆纳:前海军军医,印度士兵起义中成为政治替罪羊,药物依赖与债务让他被伦敦医学社群拒之门外。他的加入为阴谋提供了合法的医疗掩护,也埋下良知觉醒的火种。

  由杰克·奥康奈尔饰演的剧里的主角之一萨姆纳,。“表面体面、内心破碎”,这是我对这个角色最直观的感受。萨姆纳是外科医生,本来前途无量,却因印度战场上的政治陷害成了弃子,被军事法庭审判、名声扫地,被伦敦的上流社会彻底拒之门外。漂泊无着之后,他只能为了一份温饱混进了捕鲸船,隐藏过去,用谎言包装自己。

  亨利·德拉克斯:以原始暴力与狩猎本能行走甲板的水手,缺失对生命的敬畏却敏锐捕捉利益的腥味,他对船上秩序的真正意义是“威慑”而非“服从”。

  而由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出场亨利·德拉克斯即带杀气。这家伙是鱼叉手,长得凶狠,手脚比冰还冷。在拥挤的妓院里解决完生理需求,转头能为了劝酒直接杀人。他不光视生存如丛林法则,更把死亡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野蛮与本能之间游刃有余。正好与萨姆纳形成极致对立——一个象征破败文明,一个代表赤裸兽性。

  大副“先知”与木匠肯德里克、厨子班龙、神父弗兰西斯……无一例外是逃债、逃罪或逃婚的社会边缘群体,他们把前往北极视为“失踪”或“重生”,因此甘愿沉默。

  暴风雪夜,卡文迪什趁能见度极低强行撞向暗礁冰山。“志愿者号”被撕开十余米豁口,沉船成为板上钉钉的“意外”。弃船登冰后,资源即地位:水、酒精、海象干与武器成了新的权力标尺。传闻中的性侵者肯德里克成为群体转移恐惧的替罪羊,德拉克斯则把萨姆纳医药箱里的钻戒视作荒原货币。在法律真空与生存竞夺的双重撕扯中,“志愿者号”船员走向群体性瓦解。

  “志愿者号”的沉没不仅是捕鲸业退场的注脚,更是 19 世纪工业转型期资本贪婪、人性裂变与道德挣扎的合成显影。北极冰原把贪婪、恐惧、勇气与怜悯赤裸呈现,让文明膜层被极端环境剥离。最终,萨姆纳戴上高礼帽步入柏林动物园,看见铁栏中的北极熊——那是他深夜梦魇的实体,也是文明社会对自然暴力的另一种延续。他在听证会上的话仍在耳畔:“我曾在无边黑暗中睁眼,看见自己仍在呼吸,于是我知道——活着,就是对深渊最好的回答。”

  镜头下,《北海鲸梦》的世界是灰蓝色的,光线黯淡,连阳光都像冻住了一样。有时候船上的夜戏暗得令人几乎怀疑是不是屏幕出了问题;可当你细细看捕鲸船的甲板、内设、演员们身上的粗毛大衣和发红的手指,细节本身又充满质感,让观众忍不住伸手想摸一摸那些粗糙却真实的岁月印记。台词考究,镜头给得大胆且神秘,让人觉得这真不是一部快消娱乐产品,而是认认真真拍出来的“沉浸式观感”。

  全剧最让人玩味的,是“文明”和“野蛮”在船上、岸上、南北世界不停地倒置和错位。医生萨姆纳在都市里努力装出体面,实则人人都能看穿他的卑微。倒是武力值爆表的德拉克斯,却总能混得如鱼得水。船主富商们更看重像德拉克斯这种靠蛮力立足的狠角色,而对萨姆纳不屑一顾。当捕鲸船启航北上,萨姆纳更像个外星人,他晕船、软糯、格格不入,其他人却在风雪里唱歌饮酒。

  但正是这种极端环境,把人性逼到了临界点。刚开始我真觉得这是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萨姆纳像是朝圣者远征北极,试图找回自我。然而捕鲸船起航没多久,现实就啪啪打脸——他被大副和德拉克斯灌醉、扒光底裤,所有丑陋的秘密都暴露在了冰冷的夜色里。强行伪装出来的体面,原来早就被别人嗅出真味;戒指、文件满是故事,却也满是脆弱。

  船渐行渐北,冰原压顶,剧集也步入最阴冷的深水区。萨姆纳在船上不仅要对抗晕船和羞辱,还被卷入一桩少年被性侵杀害的谜案。那种“恶”是黏稠的、胆怯的,是所有人都不敢碰触也不愿说出的东西。男孩临死前一句话没留,证据扑朔迷离,大副一口咬死木匠是凶手,德拉克斯又出来添油加醋,唯有萨姆纳执拗地追问真相。他对正义的坚持,显得像是在寒风里抱紧一床薄薄的旧被单,在冰天雪地的捕鲸船上,既徒劳又苍白。

  矛盾也就此升级,但更震撼的底牌还没翻开:这艘船压根儿不是为了捕鲸而出海,而是冲着骗保去的。捕鲸只是个幌子,保险单才是真正的“捕猎对象”。船主早在出发前就给全船人签下了“生死状”,只等着北极遇险后坐收巨额赔偿。船长、大副心知肚明,有必要的话甚至希望德拉克斯也掺一脚,帮他们毁船。

  然而阴谋的泥沼里,没有人真的安全。萨姆纳在德拉克斯体内发现了一颗牙,心知肚明他已沦为杀人凶手。阴谋网线骤然断裂,原本绑在一根绳上的三人也陷入分裂,每一刀都是为了活命。如果说一开始谁都幻想渔火、鲸脂和归航的救赎,那现在,所有人都在用本能和恶意互相提防,恨不得随时给彼此致命一击。

  此时此刻,什么正义、体面、怜悯统统都不起作用。心灵的救赎根本显得微不足道——“活下去”才是唯一的主题。站在北极边缘的人,有的懵然无觉,有的手起刀落,有的追问正义追着追着就变成了另一种恶。

  环境,同样是个隐秘的主角。剧里的风雪几乎成了第五个角色。每一帧冰川、雪原的画面都让人屏住呼吸,美得让人头皮发麻,却处处藏着危机。只要船往北多行一步,人就离文明多远一步,兽性就像极夜一样慢慢苏醒。猎杀海豹那场戏,就是这种残酷本性的节点——冰天雪地里,粗壮汉子们提枪下船,和哀鸣的海豹血战。鲜血飞溅,皮肉翻卷,德拉克斯剥皮的动作简直让人胃里一凉。这时“文明”的伪饰刹那间全都碎了,野蛮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

  剧里这类暴力场面不少,无论是人和德拉克斯的厮杀,还是鱼叉刺入鲸鱼体内、刀锋划断咽喉,生猛直接、拳拳到肉,一点都没有遮掩。

  猎海豹、剖鲸尸、鲜食血肉,一连串极致体验逼着观众直面自己内心的极限:你是不是真的有勇气看完?

  最令我难忘的场面,是萨姆纳在极地绝境时猎杀北极熊、剥皮、钻到熊尸里取暖。那种突破人类极限的挣扎和生存意志仿佛让时间静止。我本以为只有《荒野猎人》里能做到这种疯狂操作,结果体面、文弱的萨姆纳在荒芜的北极做到了,那种无助、侏儒感与野性的爆发,非要亲眼见到才肯信。

  说到底,这部剧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看进去的。画风压抑,气氛随时拉满,前期讲故事尤其靠台词,不少角色刚露脸都需要记脸记名号,脸盲人士容易崩溃。但一旦船进入北极,谜底与命运捆绑在一条船上,每个人的线索都浮了上来,哪怕三集没追清楚,后面你一定会被情节和角色的复杂性彻底粘住。角色互斗,冲突翻涌,小高潮不断,让人不得不一集接一集熬夜。“救赎”变成了奢侈而遥远的事,“活着”才是唯一的答案。

  五集短剧,耐心咬牙啃过前二十分钟的混乱,后面的观剧体验绝对让你回本。直到最后看着长长的制作人列表,我一直回味着萨姆纳脸上的血迹、冰原的风、以及那句低低的话音——活着,本身就是对绝望最强烈的反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热点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dianxinwen.cn/38617.html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