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东西问·汉学家丨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理解中国文化不应仅限于旗袍、中国结等符号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仅限旗袍裙、吉祥结等标记 ——采访西班牙语言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 创作者 青云 从拉丁美洲“文学类发生爆炸”逐渐,以马尔克斯、…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仅限旗袍裙、吉祥结等标记

——采访西班牙语言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

创作者 青云

从拉丁美洲“文学类发生爆炸”逐渐,以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为代表拉丁美洲作家作品闻名世界,亦决定着文学界。岁月悠悠,近些年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走入拉丁美洲,遭受本地人钟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定义,内容丰富。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员,西班牙语言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近日接受中国新闻社“物品问”专访时觉得,今日人们对于我国艺术的理解不可仅限旗袍裙、吉祥结等标记,在译介环节中,必须更广泛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广泛与多元化。

现就访谈实录引言如下所示:

中新社记者:你从业西班牙汉语教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翻译超出30年,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拉丁美洲现状如何?

莉莉亚娜:我国亲身经历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对外开放门口,但此前拉丁美洲国家群众并对掌握并不是很多。因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及社会时代背景等各个方面有所差异,当出版社出版开始把中国当代文学介绍说西班牙等国的时候需要全力推广和宣传,译员必须做好汉语翻译并提高备注名称。伴随着拉丁美洲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熟悉度提升,对中国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更加深入,这一变化也会跟着危害译员工作。

现如今,中国文学作品在拉丁美洲书籍出版销售市场尚处于“触碰环节”。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得到诺贝尔奖时,有许多电话拨打到西班牙学校亚非研究所资询他的情况。而近几年中国当代文学在拉丁美洲已经积累了一批阅读者,她们以全球经济、进出口贸易等专业的年青在校大学生为主导。但有点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拉丁美洲国家进口图书的整体价格还维持高位,还没有完全符合自己的消费需求。

观众辽宁省博物馆参观考察“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文明——西班牙古文明展”。中国和西班牙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多种多样。金子昆 摄

希望将来有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能够走入西班牙国立大学基层民主高校,走入更多拉美高等院校,面对学生们,塑造更大范围阅读者人群。让中国古代文学种子在各种青年人中扎根发芽,或许能够意义深远。

中新社记者:你曾经提及,你的目标要以文学类译介等形式重塑巴别塔,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西班牙。因此,你做了哪些工作?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你怎样看待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莉莉亚娜:有时译员更像是一座桥梁,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文字、词语的翻译员,更应该超越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反映原作者的“响声”(文学家风格与构思)。译员必须一辈子自我提升感受,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我有时立在阅读者的视角,前去读自己的译者,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不够,这恰恰是这个工作充满激情和韵味的地区。

莉莉亚娜汉语翻译出版《当代中国小说集》封面图。被访者供图

可以这么说中国当代文学早已敲开了拉丁美洲世界的大门,但还有很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定义,内容丰富。在中国城市发展环节中,一些人离去家乡到城里工作中,他将自己的儿女留到农村,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我们对于国内艺术的理解不单单是旗袍裙、吉祥结等标记,它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元,那么作为译员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社记者:从你汉语翻译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现实主义题材。这种能否推动拉丁美洲阅读者掌握近代中国和发展变迁的国内?你如何看待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联?

莉莉亚娜:西语和中文不是我的母语,从事翻译工作中,我曾经对自身表示怀疑。起始点源于中国作家王蒙的短片小说《坚硬的稀粥》,创作者幽默风趣画笔、背景设定及其个人情绪,促使我打开了汉语翻译之行。小说是20个世纪80时代为题材,那时候中国社会现状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和事情危害,中西方相融,大家饭桌上的食材也悄然发生“撞击”。正是那时候,就来到中国留学生,一个高中学历的女孩子通过自己的角度观察着我国的新变化,观察着平常人餐桌的转变。

文学著作特别是体现社会现象的文学著作是令人掌握一个国家关键的形式。有别于期刊论文,文学作品的多元性、趣味性易读性比较强,比较容易吸引住各个年龄段和身份背景的人走入在其中。人们常说唱好一个国家的故事,那谁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觉得可谓是文学家。中国当代文学是展现立体式、丰富多彩、多元化社会风貌的画卷,更成为一个对外展示与交流窗口。

中新社记者:近些年许多作家来访拉丁美洲,和当地阅读者交流沟通。这些作品在拉丁美洲受欢迎是因为什么?

莉莉亚娜:愈来愈多当代作家赶到拉丁美洲,和当地阅读者相互交流,这绝对是营销推广中国古代文学特别好方法,将来也希望有更多作家走入拉丁美洲。

莉莉亚娜翻译《我不是潘金莲》译版封面图。被访者供图

我在翻译刘震云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时,以前将精彩片段转发给各个年龄段和家庭背景的朋友们阅说。有些人会被创作者幽默风趣设计风格吸引住,有些人会设想他们的故事会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在同一个一部作品中,不一样的人会读取不一样的含义。可是受人欢迎著作也是有关联性的地方,例如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在墨西哥受欢迎,在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墨西哥人看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图像。尽管时代背景不一样,地名大全不会再了解,可是超越千万里,还是可以看到直抵人心内容——原先大城市年青人,都是在打拼,寻找幸福的生活。

中新社记者:中墨、中埃之间有文化冲突。做为译员怎样超越文化和历史环境?

莉莉亚娜:这件事本身还是存在难度探索的,例如在论述东方“集体意识”与西方的“本人意识”等多个方面。很多时候相互之间有偏见,大多是因为只看见一个片面性状况,而完全不了解状况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历史演变环境。

斩获了第50届全世界休闲农业旅游使者全球总决赛总冠军之称的西班牙丽人伊丽沙白(前左四)南京练习书法,体验中国文化艺术。泱波 摄

很多人都会怪异我国为什么几十年间发展趋势如此迅速,实际上纵览中国历史能够看见我们中国人勤快、自主创新、造就等内在质量。在超越文化艺术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必须甘愿笔砚帮助读者将某一状况置身大的背景之下,并进行全方位论述。我想这也是破译东西方文化差距的“锁匙”。

除此之外,中西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才是关键。过硬的语言表达文学功底仅仅只是一个层面,相关人才要针对汉语翻译职业类型自身有兴趣,还需要根据两国之间文化艺术、历史时间、社会发展等全方位认知能力。变成译员以此作为职业类型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那如果学中文的人数增加,及其还有机会到国内全面了解本地人文风情工作的人员数量扩张,未来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完)

被访者介绍:

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西班牙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西班牙学校亚非研究所专家教授。于1981年至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中文,并且于2002年获该学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撰写出版南美洲第一部供汉语为西语的中文学生所使用的汉语语法教材内容——《实用汉语语法》(2011),汉语翻译或组织翻泽出版发行《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集》(2013)、《我不是潘金莲》(2015)、《一句顶一万句》(2014)、《我叫刘跃进》(2014)等文学著作。2014年,喜获第八届中华民族书籍特殊贡献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热点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dianxinwen.cn/15260.html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562541511@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