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 2025年9月8日
中国市场的波动,是杰尼亚财报里的黑匣子。
据时尚商业快讯,杰尼亚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营收下降3.4%至9.277亿欧元,但净利润却同比飙升53%至4790万欧元。乍看之下,这是逆势而上的典型案例,但拆解背后数字,就能发现这份利润的跳升既包含经营质量的真实改善,也掺杂了汇率与财务项目的偶发性助力。
真正的支撑点来自集团在直面消费者DTC渠道的持续倾斜,相比批发业务,DTC的全价销售不仅保证了更高的毛利率,还减少了渠道折扣与库存风险。
ZEGNA主品牌的调整后营业利润达9440万欧元,利润率升至14.3%,较去年同期的12.8%显著改善。换句话说,核心品牌正在兑现其“少而精、高毛利”的战略逻辑。
在奢侈品行业需求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能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利润质量,这本身就是战略方向正确的信号。
然而,旗下品牌来看却是另一番光景。
Thom Browne 的销售额暴跌22.5%,原因并非完全来自需求不足,而是集团有意收缩低质量的批发业务,集中火力押注DTC和全价销售。这种战略转向的短期代价就是收入断崖,但长期可能换来更高质量的增长。
新任首席执行官Sam Lobban的加入,被寄予厚望,如果他能在12至18个月内稳定住节奏,Thom Browne可能成为利润的新支点。
Tom Ford 时装的情况则更复杂,虽然销售额小幅增长2.8%,但调整后营业亏损扩大至1940万欧元,显示集团仍处于重投入阶段。这是一种赌注,如果未来兑现不了规模效应,这部分投入将成为利润的持续拖累。
利润的另一部分改善来自财务层面。集团财务项目和外汇影响在今年大幅转正,从去年同期的负值转为正值,为净利润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这样的改善,虽在账面上亮眼,却难以被视为可持续的经营性成果。一旦汇率环境或估值调整逆转,下半年利润同比优势可能快速收窄。
区域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样不可忽视。大中华区在过去几个季度出现双位数下滑,虽然这一趋势并非杰尼亚独有,而是奢侈品行业的普遍困境。该集团管理层承认,中国市场短期仍将波动,这意味着杰尼亚在本土市场的营销、库存与渠道策略必须更加灵活。相较之下,美洲与欧洲的表现具备一定弹性,但难以完全对冲亚太市场的波动。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集团管理层依然释放了务实乐观的信号。首席财务官Gianluca Tagliabue表示,市场对2025全年收入19.2亿欧元、调整后EBIT 1.73亿欧元的共识预测是“现实的”,并强调这完全可以通过有机方式实现。这种表态意味着,杰尼亚并没有依赖收购或突发性事件来支撑业绩,而是押注于DTC全价销售的持续扩张和核心品牌的定价力。
因此,这份看似利润跳升的财报,更像是一场质量与数量的博弈。
杰尼亚通过收紧批发、强化直营,换来了利润率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但短期内,收入的缩水和部分品牌的拖累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投资者与行业观察者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账面利润的短期波动,而是未来几个季度里三个问题能否得到答案,那就是中国市场能否企稳,Thom Browne能否在战略收缩后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以及Tom Ford 时装的重投入能否兑现成正向杠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杰尼亚正在通过牺牲短期增速换取长期质量回报,这份53%的利润增长就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次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但倘若这些问题不能解决,那么眼下的利润扩张,可能只是一次由外汇与财务因素放大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