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香港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截止。有专家预计,审核通过后,首批牌照将于2026年正式发放。
此举标志着香港正积极拥抱稳定币这一新兴金融业态,也意味着在总规模已超过2500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场中,香港有望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9月22日,中关村(000931)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对和讯网表示,香港开放稳定币市场,旨在吸引全球发行机构落户,增强其国际金融竞争力,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的路径与实践场景。
近期,美元稳定币市场已出现一系列动向。全球最大稳定币发行商Tether计划出让3%股权融资约200亿美元,若交易达成,其估值将攀升至5000亿美元,与OpenAI估值相当。
9月12日,Tether宣布推出受美国监管的美元稳定币,并任命前白宫加密货币委员会执行主任博·海因斯担任该业务CEO。自2014年成立以来,Tether已成为USDT的发行方,全球用户数达5亿,2024年净利润高达130亿美元,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约1200亿美元。
美元稳定币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使用最广泛的稳定币类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稳定币年交易量已突破25万亿美元,超过VISA和万事达的交易总和。花旗银行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总规模可能达到1.6万亿至3.7万亿美元。
美国在稳定币领域的政策导向也日益明朗。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即“天才法案”),并宣布设立联邦“战略比特币储备”和“国家数字资产储备”。有分析认为,美国积极推动稳定币发展,部分原因在于其日益严峻的债务压力。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于9月19日在新加坡一场论坛上警告,美国债务规模已达年均收入的6倍,债务增速超过收入增速,未来还将有9万亿美元债务面临展期,形势严峻。
美元稳定币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缓解美债压力的工具。发行方需以1:1美元储备作为支撑,并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获取利息收益。稳定币在流通中充当支付媒介,间接为美债市场提供流动性。据美国财政贝森特预测,若美元稳定币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其将成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承接方。
稳定币将如何冲击现有以美元为主的国际支付体系?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哪些挑战?香港开放稳定币市场背后的金融创新逻辑是什么?相关风险与监管又应如何应对?
针对这些问题,刘勇在与和讯网的对话中给出了部分见解。作为长期研究金融科技、区块链与稳定币的专家,刘勇与沈建光、朱太辉、郭大治合著的《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近期由中信出版(300788)社出版。书中建议,应“尽快试点、循序渐进”地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优先在香港开展发行与交易,再逐步推广至内地自贸区与自贸港,使用场景上可“先跨境支付,后金融投资”。
该书指出,“稳定币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一步落后可能步步落后。当前美元稳定币已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香港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展已十分紧迫。”
刘勇对和讯网强调,“稳定币未必真的‘稳定’。”
他指出,稳定币可能引发金融体系波动甚至欺诈风险,因此必须谨慎推进,坚持“试点先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他看来,金融创新始终不能脱离安全与风险管控这一核心议题。
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减):
和讯网:今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同时开展牌照申请。从牌照申请与批复情况看,目前进展和效果如何?您如何评价稳定币在香港开闸的价值和作用?
刘勇: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申请窗口期截止9月30日。截至8月底,已有77家机构表达申领意向或进入沙盒测试,包括京东币链科技、渣打银行(香港)联合体等。考虑到审核周期在6~12个月,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
稳定币在港开闸,价值和作用在于:不仅提升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环节效率,也为RWA提供了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此外,监管与合规方面,条例实施为稳定币在香港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指引,有助于遏制利用稳定币名义进行的各类诈骗活动、保障投资者权利,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清晰、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以此吸引全球稳定币发行机构和企业赴港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竞争力,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机会。
和讯网:自稳定币开闸以来,一些券商和交易所、传统币圈资产等与稳定币有关的概念股出现了很大涨幅,您怎么看二级市场的这些反应?
刘勇:我也看到市场有题材、概念炒作的现象,不评论这些个股,我试图解读一下投资者较为乐观的看法。一个是监管政策清晰后,增强对香港稳定币、加密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推动相关概念股的上涨;其二是稳定币利用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秒到账”,有具体应用场景,引发投资者关注;其三企业也怕错过未来市场发展红利,战略布局相关业务。但普通投资者对稳定币、虚拟资产、加密资产、数字资产等专业知识掌握其实并不多,这些上涨的公司到底是不是真正能未来实际业绩兑现,其中的风险非常大。
和讯网:您建议,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试点稳定币支付,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就目前的政策准备来说,这是否还为时尚早?跨境支付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汇率波动、资本外流、甚至洗钱等,稳定币会不会对这些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勇:从政策准备角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试点稳定币支付,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必要性。首先结合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如果可以用稳定币跨境支付,为企业减少汇率带来的风险,这种可预测的支付环境也让出海企业更放心。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使用频率,推动人民币从贸易结算向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迈进也未尝不可。
为防止资本无序流动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可以设置“防火墙”,比如只能在我国香港等离岸市场发行,仅用于服务跨境贸易结算,并明确兑换规则和额度管理;从技术上,追踪区块链建议,设置资金异常流动预警。反洗钱这块,可以要求稳定币发行和交易嵌入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KYC等合规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谨慎推进,从试点到逐步推广。风险可控非常重要。
和讯网:无论是占比还是规模,美元稳定币目前都是市场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元走弱的趋势,为什么美元稳定币会如此强势?这会导致新的“美元霸权”吗?
刘勇:美元稳定币在市场具有先发优势,应用场景也多,也得到美国政府的一定程度的支持和监管框架的规范。天才法案规定稳定币储备资产必须买美债、锚定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加密资产生态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提升美元强势地位。已经有那些通胀很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民选择持有美元稳定币来对抗通胀,这种强势地位可能会进一步推动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对这些新兴国家的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性构成威胁。
和讯网:《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一书中提出,人民币稳定币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对比美国来看,中国推动稳定币的节奏是否有点滞后了?稳定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影响和推动作用?
刘勇:香港稳定币条例是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体现了香港与稳定币和加密资产的全球热点的链接。正像我之前提到的,以一带一路经贸发展为例,在跨境支付、结算领域的使用,特别在大宗商品、能源贸易中使用,有利于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和讯网:中国监管层对稳定币一直比较审慎。上个月,周小川在一次内部会上表示,“要警惕稳定币被过度用于资产炒作的风险。”对此,您怎么看?稳定币可能用于资产炒作的路径和征兆有哪些?监管层对稳定币如此谨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勇:周行长的警告直指风险,稳定币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金融欺诈。最常见的是投资者被各种噱头吸引,用高倍杠杆将稳定币当做虚拟币进行炒作和投机,而不是真正用于跨境支付等实际用途。还有区块链的匿名属性导致洗钱和恐怖活动融资风险上升。这都导致监管层从金融安全、投资者保护和市场监管等角度出发,对稳定币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和讯网: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警示,指出“稳定币”正成为实施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幌子。就您观察,这些违法行为有哪些特征?它们与比特币的投资有什么不同?稳定币与法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对于一些热衷炒币的投资者,您有哪些忠告?
刘勇:北京电视台前不久邀请我参加一档节目,专门谈这个问题。今年多地金融监管部门也纷纷发布风险警示,指出稳定币成为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新幌子。常见的非法活动通常包括:机构没有资质从事向公众吸收存款、销售金融理财或发行证券的合法资质;用复杂概念包装炒作,迷惑投资者,并虚假承诺“高额固定收益”“稳赚不赔”等,用传销等手段,用新投资者的钱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等资金池运作。跟之前P2P的乱象有类似,“新瓶装旧酒”。
法币稳定币与法定货币锚定,比如1美元稳定币兑换1美元,基本稳定;比特币源于挖矿机制,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没有实物或者法币资产支撑,波动性极大。所以稳定币常用于数字资产交易的计价、资金结算、跨境转账等场景;比特币则被视为长期投资或价值储备工具,当然中国内地是禁止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交易的。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真实资产的数字货币,其价值通常与某种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挂钩。尽管稳定币的设计初衷是通过与法定货币或实物资产挂钩来对冲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剧烈价格波动,从而成为区块链生态中的支付工具,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储备不足或大规模赎回时可能面临脱钩风险等。法币是国家信用背书的,是主权货币。
对投资者,我的忠告是不相信任何保证收益尤其是高收益的承诺,从权威官方渠道了解和学习相关金融、投资知识,加强风险意识。
和讯网:从2005年央行发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到2025年8月央行修订相关法规,取消电子支付交易限额规定,电子支付在中国用20年走完了从创新到规范、从工具到基础设施的过程。对于稳定币的发展来说,这一过程有哪些启示?
刘勇:2005年的电子支付主要还是网银,公众还依托计算机实现操作。当时由于技术、安全等不完善,电子支付限额极大保障了账户安全。直到2015年左右,我还记得14年那会儿的春节红包大战,移动支付开始大规模普及,非银支付机构发展迅猛。一开始主打小额便民,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各种APP的出现,用户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购行为大量普及,电子支付实现全场景覆盖。今年央行取消电子交易支付限额相关规定也是顺应市场发展。
这对稳定币的发展,确实有一定借鉴意义。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对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既保障金融安全稳定又能为创新提供空间。电子支付已经从工具发展成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链接电子商务等各种实体经济生态,稳定币未来也有潜力成为更广泛的香港金融生态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徐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