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 程帅星 文图】9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现场,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河南聚焦生态、民生、文旅、水利、制造业等5个方面,统筹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生态: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在发布会现场介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做好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河南取得多项成果。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介绍,河南黄河干流水质已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今年1—8月,流域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0个,占90.9%。伊洛河(洛阳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郑州、开封、洛阳、鹤壁纳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
刘志辉表示,未来,河南将从四个方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其中在改善流域水质方面,深入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持续推进金堤河“一河一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加强新蟒河、汜水河、金堤河等支流治理。积极履行省际黄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完善相关地市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定期开展水质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督办,确保黄河干流水质持续达到Ⅱ类。
民生:沿黄地区城镇化率达66.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河南黄河流域集中了全省56%的常住人口,补齐这一区域的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答题”。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介绍,全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沿黄地区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5%,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同时,河南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流域内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260个,惠及群众101.53万户,完成老旧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更新改造4680公里。
河南黄河流域内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5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流域内重点打造粮食、畜牧等6大产业集群和红薯、奶业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
在民生保障方面,河南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近五年沿黄地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320万人,占全省的56%。同时,河南稳步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流域内布局建设的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占全省的92%、60%。河南还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创建,积极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十四五”期间累计新设立20所本专科院校。
文旅:打造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发布会现场公布的数据显示,郑汴洛安四大古都连续两年接待游客占比全省游客总数超过45%,占据河南文旅“半壁江山”。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孙彪介绍,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代表的黄河古都群,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传承千年文明根脉的主阵地,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体验地,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窗口。
在打造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方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实施《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2025—2035年)》,协同推进郑汴洛安不同历史时期都城遗址活化展示,指导支持郑州打造文化创意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封打造文旅演艺之都,洛阳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
河南还制定实施《河南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工作规划》,加快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高质量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郑州、洛阳、安阳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同时,河南整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发布郑汴洛文旅发展一体化宣言、合作备忘录,建立郑汴洛文旅发展轮值制度,在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水利:河南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2万亩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立足引好用好黄河水、南水北调水,河南加快推进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赵口引黄灌区二期、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小浪底南岸和北岸等4座大型灌区,实施24处大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2万亩。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在发布会现场介绍,黄河下游15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引黄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开工建设前坪水库灌区、故县水库灌区,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粮仓”根基不断夯实。建成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加快推进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向全省供水25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3500万。研究推动陆浑灌区二期、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等引调水工程,进一步织密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制造业:河南累计建成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85个
“我们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马健表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落地建设,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布会现场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23.1%;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较2020年提升2.4个和2.9个百分点,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53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51.4%,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在发布会现场表示,近年来,全省上下立足沿黄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夏志胜介绍,实施“人工智能+”“一转带三化”等行动,全省累计建成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85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9个、接入设备产品2227万台(套),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
马健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两高四着力”,全面落实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幸福黄河河南段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