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股票

火锅不火?海底捞、呷哺业绩承压,“副牌”救场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郝楠楠】8月25日,海底捞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郝楠楠】8月25日,海底捞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

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呷哺集团)日前也发布盈利预告。上半年预期收入约为19亿元,同比减少约18.9%;录得净亏损约0.8亿元~1.0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亏损收窄。

与此同时,曾风靡一时的网红品牌如朱光玉等也传出关店消息。

巨头业绩承压、网红门店退场,火锅不火了吗?

海底捞、呷哺集团业绩承压,做出关店调整

海底捞表示,上半年利润下降是受翻台率下降,以及产品、场景等创新模式方面的初期调整影响。

具体来看,海底捞火锅餐厅上半年营收规模为185.80亿元,同比减少9.0%。同时,翻台率也有明显下降,平均翻台率由去年同期的4.2次/天下降至3.8次/天。顾客人均消费从97.4元微增至97.9元。海底捞方面称,翻台率及客流量下降,主要由于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等影响。

截至6月30日,海底捞共经营1363家火锅店,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1299家、港澳台地区23家,另有加盟餐厅41家。上半年新开自营餐厅25家、加盟餐厅3家。

另外,海底捞主动关停了一些经营表现不达预期、增长潜力不足的餐厅,另有部分餐厅因其他商业原因停止营业,上半年共关闭33家店。

与海底捞并称“火锅双雄”的呷哺集团,业绩“阵痛”仍在持续。上半年,呷哺集团虽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收窄,但2021年至今,呷哺集团累计亏损已超13亿元。

记者注意到,上半年呷哺集团亏损收窄,主要是因为集团在供应链、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成本优化;另外,也通过关闭低效餐厅、新增餐厅重点聚焦高潜力区域等举措综合提升餐厅运营效率。

无论是主动关停或是被动关闭,海底捞、呷哺集团上半年都没逃过闭店趋势。

事实上,2025年以来,火锅关店潮,似乎更加明显。连锁品牌中,楠火锅在今年4月关闭直营总店,引发行业关注。此前,楠火锅门店总量达到了600家;据窄门餐眼数据,目前楠火锅在营门店数为284家。8月,朱光玉火锅馆也被曝长沙5家门店同时暂停营业,门店进一步收缩。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预计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然而,在企业数量方面,2024年全国火锅相关企业为40.61万家,较2023年有所下滑;到2025年1—2月,企业存量进一步下滑至40.58万家,预计2025年将延续小幅下滑状态;火锅门店数也自2024年11月开始,明显回落。

新品类、新品牌登场,海底捞能否用“副牌”救场

有人退场,有人登台。2025年,山野火锅、小火锅等品类品牌层出不穷。山野火锅中,山缓缓从去年7月到2025年6月,净增门店70余家;小火锅赛道更是跑出了千店品牌:来自河南的围辣小火锅,全国门店已突破1500+。

“国内火锅行业经过近30年发展,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道,“同时,行业也步入了高同质化周期,这给网红火锅、区域特色火锅更多发展机会。”

同时,他提醒,火锅市场未来仍会保持增长,但对新兴品类和品牌来说,把品质、服务体系、客户黏性、食品安全各方面都做到位,且兼具性价比与质价比,是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

有味餐饮加速器创始人谭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整体来看,火锅行业已经走到“增量见顶、存量淘汰”的阶段。头部品牌要靠效率取胜,网红品牌的快速起盘模式面临挑战。“接下来真正的考验是,谁能在消费降级中维持品质和性价比,谁能在同质化竞争里做出差异化。火锅已经不再是扩张的游戏,而是韧性的游戏。”谭野说道。

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上半年,海底捞也展开了诸多动作以提升营收与品牌影响力。其中,多品牌发展对整体业务的带动较为明显。截至2025年6月30日,除海底捞火锅之外,海底捞还运营“焰请烤肉铺子”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0%。不过,孵化子品牌的过程中,海底捞也交了“学费”,早几年开业的新秦派面馆、佰麸私房面、十八汆等简快餐、小吃为主的门店,不少走向闭店。

“下半年,现有品牌将聚焦单店模型优化,重点孵化品牌将完成原型店打造。”海底捞方面表示,“会定期对创业品牌进行评估与筛选,集中资源扶持潜力项目,强化多品牌协同效应。”

记者注意到,呷哺集团旗下除了呷哺呷哺、凑凑两大品牌外,也曾布局高端烤肉品牌“趁烧”,但以歇业收场。不过,呷哺集团仍在尝试多品牌、多消费场景布局。近日,凑凑官宣旗下新品牌“锅韵火锅·茶憩”,并在上海开出首店。

对头部品牌来说,应对主品牌增长放缓,多品牌战略能否成为长期布局?谭野认为,海底捞的多品牌能跑通,不是因为点子新,而是因为它有“系统化的底盘”,即供应链、管理、人才、资金。“海底捞在这方面已经探索了五六年,可谓屡败屡战,慢慢理出了一些头绪。多品牌不是临时对冲,而是长期布局。”谭野说道,火锅赛道的口味潮流更替太快,单一业态会更早触顶,多品牌布局意味着“用不同的解法抢占不同的心智”,是一种抵御周期的主动选择。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热点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dianxinwen.cn/50082.html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