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8月/4日 作者: 舒奇
在中国时尚零售版图上,一场不动声色的势能转移正在发生。
两件事值得被放在一起看,实际上可以拼成一条极具象征意义的线索,Phoebe Philo 宣布进军中国市场,首选 B1OCK、连卡佛、Dover Street Market 等五家零售商。而另一边,THE ROW 早已悄然落点杭州天目里 B1OCK。
两个极度挑剔、鲜少妥协的品牌,选择了同一个中国合作方B1OCK。这背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国际顶级设计师品牌正主动寻找与之语义共振的文化连接,而不再一味传统追求坪效、曝光和流量。
而这个成立快五年的B1OCK,其背后是在港股上市的江南布衣JNBY的野心。
B1OCK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货架或渠道,而是理解力,对于品牌精神、文化脉络和消费者心理的三向转译能力。
从 Toteme、Khaite、Peter Do 到 THE ROW 与 Phoebe Philo,B1OCK 的筛选逻辑始终如一,不是追逐风格的潮起潮落,而是对价值观的精准共振。它所吸引的,正是一群对穿着有深度认知与精神投射的消费者。
去年8月,江南布衣以167万元收购B1OCK全部股权,并承担8200万元应付账款,将其全资纳入JNBY集团版图。
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额并购,其实是JNBY对未来十年的一次战略性押注。
对JNBY来说,B1OCK补上的,不是财务报表上的空缺,而是品牌世界观的外延工具。
2024财年,JNBY集团营收44.5亿元,净利润6.27亿元,净利率逼近14%,在利润下滑成为行业常态的当下,这已堪称优异。但现实也清晰,作为集团支柱的主品牌JNBY,增长正在放缓,一个靠设计力走红的品牌,始终需要一个文化语境来持续解释它的价值。
这恰恰是B1OCK擅长的事。
创始人李琳从来不追求爆款,也从不倚赖明星带货。她一直在做的,是构建一个完整、连贯的美学。B1OCK的文化调性,与JNBY的内核精神高度契合。如果说JNBY代表的是内部构建的自洽世界,那么B1OCK就是外部传播的理解桥梁。
更重要的是,B1OCK为JNBY提供了一种进入国际设计语境的方式。过去,中国品牌习惯性地向外看——模仿、学习、对标,而现在,B1OCK则是一个反向接口——让世界看进来,看见中国也可以孕育出理解Phoebe Philo与THE ROW的消费者,看见中国零售空间也能承载那种高理解度的消费体验。
JNBY 早期以极简、中性、文艺等关键词立足,满足了中国新中产审美启蒙阶段的基本需求,但这种风格范式,其实是借助国际设计体系,如日本极简、北欧剪裁进行的一次美学移植。
进入2020 年后,这种“借来”的语言已不够用了。当消费者不再追求“像国际品牌”,而开始追问“我们是谁”时,时尚的核心战场就从设计,转向了叙事。
这就是JNBY今天正在完成的转型,从设计师品牌,跃升为叙事制造者。
过去,本土品牌面对国际品牌的唯一策略是“模仿”,始终处在被定义的边缘。但今天JNBY 正试图主动争取一种话语权,在国际高端品牌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插入一种本土精英译者的角色。
B1OCK的本质不是零售,而是文化动能的可视化,它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品牌,更帮助品牌理解市场,同时让 JNBY 成为背后掌控语义重构的平台型权力。
JNBY过去二十年始终坚持美学构建,从未陷入流量焦虑,这种自我克制的审美训练,也延续到B1OCK的品牌筛选机制上,不迎合主流趋势,而是主动为中国高知消费者提供更高纬度的时尚精神坐标。
更重要的是,B1OCK让国际品牌开始以对话者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而非施教者。这一文化地位的扭转,恰是JNBY在更大格局上的目标,掌控话语权。
从这个角度看,B1OCK 的价值不在于带来多少营收,而在于建立了一种语境控制的能力,这比渠道资源、产品能力更具长期壁垒。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